
无论是Wavebio、Optain Health、知维拓医药等多家聚焦AI医疗应用的企业相继完成新一轮融资,还是百度健康发布“AI管家”,美年健康AI业务收入同比增长逾70%,资本市场对AI医疗赛道的热情都显而易见的在持续升温。
在AI制药、手术机器人、AI医疗助理、AI智能管家等多个医疗细分场景中,都能清楚的看到AI正日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。
过去一个月,医疗行业上市药企、互联网巨头以及初创企业在AI领域的领域的投融资持续活跃,从健康管理到药物研发,从智能客服到疾病筛查,AI正推动多个医疗细分赛道迎来资本密集注入。
AI制药成长迅猛,资本持续加码
近日,礼来宣布将部署一个整合AI、高性能计算与生物医药数据的综合平台。这座“超级制药工厂”将基于数百万次实验训练AI模型,测试潜在药物,从而显著缩短研发周期。这是自8月份礼来13亿美元收购美国AI制药公司Superluminal后,再一次在AI领域大手笔投入。
无独有偶,礼来宣布建设AI工厂的同一天,和铂医药发布了Hu-mAtrIx 人工智能平台驱动的全人源AI HCAb模型。该模型基于其专有Harbour Mice 平台数据,集成大型语言模型(LLM)用于序列生成,并辅以高精度AI分类与成药性预测。
据悉,该流程将HCAb的发现从“大海捞针”转变为“AI精选”,显著提升了抗体发现的效率与准确性。
近日,在中国药学会主办的2025年中国药学大会上,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提到,与集成电路领域技术迭代所呈现的“摩尔定律”(每隔18至24个月,集成电路的计算能力将会翻一番)不同,传统药物研发模式传统药物研发模式正陷入“反摩尔定律”,新药靶点发现困难、研发周期长、投入大、成功率低的问题,且基础研究成果和转化之间呈现“死亡之谷”。
陈凯先表示,整体来看,AI可使药物总研发周期平均缩短三分之一至一半,总研发经费降低10%,总成功率由10%提升至14%。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,AI给药物研发带来的变化将更为巨大。
8月,晶泰控股一子公司晶泰科技与海外生物制药公司DoveTree达成总规模约470亿港元的管线合作协议,创下AI+新药研发领域订单规模新纪录。
弗若斯特沙利文在2025年10月份发布的一份研报中预测,中国AI医疗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88亿元增至2033年的3157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3.1%。研报中同样提到,截至2024年12月31日,中国AI制药公司数量已达105家。
图片来源:《第三届中国生物科创领航50企业报告》
产业化提速,AI应用“多点开花”
华源证券研报指出,AI对于医疗多模态数据解读水平的提升,给予医疗端的辅助效果持续提升,同时AI在医疗应用成本不断下降,驱动技术的加速转化,AI医疗正经历从辅助性工具,到各级医疗用户配置性需求的转换,并有望改善传统医疗服务困境。
以刚完成天使轮融资的Wavebio为例,其核心在于将对话式AI与医疗场景深度融合,内置海量知识库,能精准识别症状、年龄、基础疾病等关键信息,实现“有问必答”。对患者而言,AI客服实现7×24小时在线答疑;对机构而言,它能替代约60%的基础咨询工作,显著降本增效。
在疾病筛查与诊断方面,AI同样表现亮眼。Optain Health近期完成2600万美元A轮融资,专注于通过AI与视网膜成像技术实现眼病及全身疾病的早期筛查。其便携设备结合远程服务,为医生提供实时、无创的检测方案,有效缩小医疗资源差距。
美年健康的数据更为直观:2025年前三季度,其AI相关业务收入达2.5亿元,同比增长71.02%,主要包括心肺联筛、AI-MDT报告、肺结宁、脑睿佳等AI赋能项目。
无论是Wavebio、Optain Health、知维拓医药等多家聚焦AI医疗应用的创新企业相继完成新一轮融资,还是美年健康AI业务收入同比增长逾70%,资本市场对AI医疗赛道的热情都显而易见的在持续升温。
从各家近期发布的动态来看,针对AI布局的医疗企业并不在少数。
仅医疗器械领域而言,2024年12月,迈瑞医疗联合腾讯发布了“启元重症大模型”,5秒内整合患者数据并提供治疗建议,已在多家三甲医院落地,2025年4月,联影医疗推出元智大模型,并同步推出覆盖影像诊断、临床治疗、医学科教、医院管理、患者服务等多场景的10余款医疗智能体。同月,海尔生物同样全面启动AI战略,推出“魁斗”样本库大模型,实现生物样本的智能存取与安全管控;2025年6月,联影智能成功完成 A 轮融资,总规模10亿元人民币,持续加码影像AI赛道,。
此外,AI驱动的血糖管理、远程急救、影像诊断等解决方案集中涌现,共同推动医疗从“辅助”迈向“自主”。
图片来源:《第三届中国生物科创领航50企业报告》
商业化待验证外,数据安全同样关键
AI医疗最早成熟的领域是影像诊断。从肺结节、肺炎到冠心病、骨折,AI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。沙利文报告显示,目前肿瘤和肺结节检测是AI医疗器械市场中发展最成熟的两大方向,规模分别约为3亿元和2.5亿元。
高特佳投资集团总经济孙佳林在第十届创新与投资大会上提到,在考虑要不要投某个AI医疗相关的项目时,可能更看重项目长期的进展和变化,例如和三年前相比有没有实质性的进步,平台上相应的管线有没有更多,产品推进的速度怎么样。相比AI概念上的创新,她更看重去验证AI平台的有效性。
在高速发展的同时,数据隐私与系统安全是医疗AI应用的首要考量。智慧眼董事长邱建华强调,必须考虑数据全生命周期的保护,从加密、匿名化到访问控制,并借助联邦学习等技术,在保护隐私的同时汇聚全球医学智慧训练更强大的模型。
此外,AI模型自身的安全也不容忽视,需防范篡改与欺骗。合规性与审计是基础,必须满足等保、HIPAA等国内外标准。当然,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,需要技术专家、医院管理者、监管者和患者共同参与,构建一个既智能又值得托付生命的医疗AI环境。
邱建华强调,AI医疗的发展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合作,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独立完成所有环节。而基础大模型-专业大模型-场景应用的三层架构正在形成。科技巨头提供基础大模型和算力支持,专业AI医疗公司开发针对特定医疗场景的专业模型和应用,医疗机构提供临床数据和应用场景。这种分工合作、优势互补的产业生态将推动AI医疗的快速发展。
“科技巨头像是在建造一个功能齐全的‘城市基础’(云、算力、通用模型、平台),而垂类公司则是在这个城市里,建造特定功能的‘摩天大楼’或‘精密工厂’的专家。”邱建华进一步表示,
巨头往往为行业提供“基座能力”,包括强大的算力基础设施(云服务)、通用AI大模型能力、底层开发框架等等,而垂类公司则贡献“行业大脑”,将其深耕多年的医疗专业知识、高质量场景数据与通用大模型结合。
当AI被引入医疗领域,在药物研发、医疗影像识别、心理健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,与之相伴的数据安全隐患也日益凸显。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世忠在2024年医工融合创新大会分享时曾表示,AI模型的安全性直接影响应用效果,尤其是在医疗领域,近年来已经暴露出包括个人隐私泄露、算法或模型攻击、模型偏差以及系统脆弱性和网络安全这些问题。
一系列动态表明,从市场的加速扩张到临床场景的深度渗透,从技术突破到生态重构,AI医疗正经历从概念验证到规模化应用的质变。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
辉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